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 > 园区要闻

集群授信!且看12亿元如何“贷”飞一根“羽毛”?

浏览次数:1092 作者:系统管理员 信息来源:党政办 发布时间:2024-11-28 08:53:43
[字体: ]

 

“银行真是没话说,贴身贴心上门帮扶,令人感动。”11月26日,提到皖南农商行的高质量服务,安徽中纬羽绒制品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培忠十分感慨,“这笔1000万流动资金贷款及时发放,让我们吃下‘定心丸’。”

中纬羽绒公司位于宣城现代服务业产业园区的新塘羽绒产业园,专业从事羽绒制品、家纺制品、羽绒被产销及羽毛、羽绒收购和产销,近3年销售收入逐年递增。眼下正值收货备货关键时期,急需流动资金,了解到企业需求,皖南农商行立即上门调查公司发展及征信情况,最终根据实际状况为企业注入“金融活水”。

                                  皖南农商行负责人赴萧山新塘羽绒企业调研。 摄影:张敬波

和王培忠一样感受到暖心服务的还有安徽企鹅羽毛有限公司负责人陈清水。同样作为羽绒制品企业,随着市场需求不断增大,订单大幅增加,公司今年决定抢抓机遇,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和技术改良实现转型升级,但羽绒一直处于高价位,企业陷入流动资金短缺困境。了解到企业困难,宣城市金融机构及时介入,高效帮扶,先后授信2000万元,为企业解决了燃眉之急。

“政府统筹调度,产业集群授信,行业协会助推,企业组团融资。”皖南农商行董事长金辉表示,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园区共建的“宣城样板”,通过为新塘羽绒产业园企业集群授信,有利于营造更加优质的营商环境,持续推动羽绒产业做大做强,为打造国内乃至世界最大的羽绒特色产业集聚地蓄势赋能。

杭州飘来的小羽毛,在宣城长成了“金凤凰”。因一根羽毛的因缘,杭州萧山区新塘街道与宣城现代服务业产业园成为“一家人”,在近10年的时间里,“一家人”亲密合作共建“新塘羽绒产业园”,集群式转移羽绒企业21家,贡献了超过全国一半的羽绒原料、羽绒制品,成就一段浙皖区域投资合作的佳话。

杭州市萧山区新塘街道是“中国羽绒之都”,市场占有率一度高达全国的80%,出口欧洲、美国、日本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高峰时羽绒企业超过1000家,产值过百亿元。然而,随着城市发展,土地要素制约、人力成本上升、环保压力增加等问题日益凸显,羽绒产业市场占有率开始下滑,部分企业也因城市规划调整面临拆迁。

                                          羽绒产业是朝阳产业。 摄影:张敬波

为了保住“羽绒之都”的牌子,新塘街道提出了“外拓基地、内强总部”八个字,主动开展整体战略转移。为了给羽绒企业找个好“婆家”,2015年初,新塘街道带着20多家辖区企业,调研了13个长三角城市,最终将目光锁定240公里外的安徽宣城。

“我们创新‘园区共建’新模式,不仅两级政府共投基础设施建设,还成立了联合领导小组,入园企业只需提供企业设备清单,我们帮办所有的审批环节。”新塘街道办事处驻宣联络办主任喻国强介绍,产业园有着比同类园区更高的环保标准,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污水处理系统,95%的水可以在车间内循环使用,剩下的再集中到羽绒园处理厂进行深度处理,达标后进入“护城河”,企业再从河里取水,从而形成闭环,坚决不把污染带给宣城老百姓。

如今的宣城新塘羽绒产业园,河边能垂钓,空中无毛飘。除了整齐干净的工厂,园内还有羽绒博物馆、检测中心、展览馆、参观走廊……“即使放在全球范围,宣城的这个园区也是第一流的。很多外地同行来考察后,完全颠覆了对羽绒工厂‘脏乱差’的印象。”安徽华英新塘羽绒有限公司总经理孙关水回忆当初,“最初外迁,我也有顾虑,就先放一个车间试试看,结果第一年就做到了6亿多元,于是就全部转移了过来。”今年前8个月,公司销售额超过17亿元,预计全年可突破20亿元。

十年合作,硕果累累。截至目前,宣城新塘羽绒园已被列入安徽省首批18个长三角省际产业合作园区,已成为国内知名羽绒生产基地、外贸出口转型基地,被评为“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羽绒)”“省际产业合作园区”“省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省小微企业创业基地”“省现代农业示范区”。今年1—10月,21家规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产值分别达44.76亿元、46.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3.81%,47.8%;11家羽绒出口实绩企业出口总额累计6482.39万美元,同比增长60.85%。同时,产业园二期项目也正在推进中,目前投产运营羽绒家纺企业3家。

伴随着产业的发展壮大和转型升级,随之而来的融资难、贷款难问题成为影响产业和园区高质量发展的瓶颈。“小微企业融资成本较高,且融资渠道有限,融资周期长,时常出现银行与企业对接不畅通等问题。”宣城市羽绒业行业协会负责人表示,对于羽绒产业来说,转型意味着不仅要完善传统的产销模式,更要围绕产业链不断改良技术、加大研发,以创新生产谋后期发展。但当下羽绒一直处于高价位,扩大生产会出现资金缺口,该怎么补上?

“我们结合园区和产业发展现实,通过深入走访调研,积极探索构建‘四方联动机制’,为企业一对一量身定制金融服务方案,让‘规划有精度、服务有速度’。”金辉告诉记者,“四方联动机制”就是由四个不同的主体共同参与,通过打造政府统筹调度、产业集群授信、行业协会推动、企业组团融资为一体的金融服务矩阵,聚集惠企合力,落实助企政策,助力小微企业发展。

沿着这一思路,皖南农商银行首先下力气摸清企业融资特点。调研中,他们发现羽绒产业融资具有季节性、临时性、多样性,资金需求因企业而异,因此及时疏通“银行—企业”沟通渠道,通过一对一对接,更能帮助各个企业快速、便捷融资。

                                    杭州萧山新塘是曾经的“中国羽绒之都”。 摄影:张敬波

为了顶层推动银企园合作,皖南农商银行与宣城现代服务业产业园区管委会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共同摸排企业经营状况和融资需求。同时,为了及时掌握行业信息,该行与行业协会建立了良好的沟通协调合作关系,通过异地考察、交流学习,不断提升项目服务的专业性。

为打通惠企“最后一公里”,皖南农商银行通过产业集群授信,对羽绒产业园内的企业单列了信贷投放计划,用于包括但不限于贷款、承兑、贴现等金融产品,让低成本信贷资金直达企业。同时,通过企业组团融资,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开辟绿色通道、简化审批流程,预先给予每家企业500万元授信额度,并对企业股东、实控人和高管及其他人员,还单独提供一定额度的信用贷款,全方位帮助企业发展。

截至目前,皖南农商银行已完成园区全部企业总额度12亿元的产业集群授信,覆盖率达100%。“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改善服务,围绕全市重点产业集群,复制推广‘四方联动机制’,根据小微企业融资需求特点,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助力更多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金辉说。

 
 
来源:安徽日报客户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